自由廣場》當教師心不在講台 教育圈的無聲警報
- chiayiteacher
- 5天前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教師曾是備受尊崇的職業,然而近年來,一場無聲的離職潮正在中小學教育現場蔓延。數據與現象皆顯示,這場危機正嚴重侵蝕台灣的教育根基。
今年一項親師教育困境調查顯示,高達卅八%的教師考慮在未來三年內離開教職,這預示著大規模師資流失的潛在風險。甚至連應服務一定年限的公費生,都寧願違約賠款也要離開,這無疑是對教學環境最沉痛的控訴。
教師離職潮實屬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不少家長將自己定位為「教育消費者」,使得親師關係從合作夥伴轉變為潛在的衝突來源。教師花費大量時間處理投訴與質疑,教學熱情在一次次應對中被消磨殆盡。再者,繁重的行政工作與無止境的評鑑、會議,壓縮了教師的備課時間,使他們不得不將工作帶回家,模糊了生活與工作的界線。此外,教師面對學生脫序行為時,常因缺乏明確的法律保障與社會共識而綁手綁腳,深怕招來投訴,導致動輒得咎為難的困境。
這場靜默的離職潮的影響已超越個人層面,它正衝擊著當前教育生態。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提早離場,導致教學經驗出現斷層;為填補人力空缺而大量聘用的代理教師,其不穩定的工作模式也影響了教學的連貫性。當教師普遍心力交瘁,整體教育士氣也將低落,形成惡性循環。
筆者建議家長應調整認知從消費者回歸協作夥伴,重建親師間的信任,一起為了孩子能更好;政府與學校應簡化不必要的行政流程,讓教師能將重心回歸教學;教育部應為教師提供更符合實務的法律保障,讓他們面對挑戰時不再孤單無助。
教師選擇退場,損失的不僅是個人的職涯,更是無數孩子的學習機會及國家社會的未來。
(作者是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)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