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點投書:導師一人扛全班,政府卻不願多付一毛錢?
- chiayiteacher
- 6月25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近年來,臺灣中小學教育現場可謂百廢待舉、積重難返。班級導師肩負繁重教學與管教責任,面對學生學習落差、情緒困擾,且須周旋於家長之間,堪稱蠟燭兩頭燒,身心俱疲。然而,檢視中小學導師費已逾十年未曾調整,對照導師工作日益繁複,非但無助教育品質提升,更將導致本想投入教育職場的新世代退避三舍。
現今導師除了需備課授課,還得應對中央地方政府交辦,繁瑣且多如牛毛的文書填報、評鑑訪視、課程計畫、輔導紀錄等,更為棘手的家長溝通及學生突發狀況。導師既要身兼心理諮商員,又要扮演仲裁者角色。隨著資訊發達與法治觀念提升,部分家長動輒以為有問題即為權益受損,凡有爭議便興師問罪、濫訴不斷,導師如履薄冰、心灰意冷。
如此沉重責任下,導師費竟仍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標準。當今經濟環境變遷、物價飛漲,近十年來基本時薪已從由120元逐年調高到190元,累計調漲約58%。教師工時大幅增加,導師費每月三千元原地踏步,平均一天只有一百元,可謂名實不符而無合理對價。「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公。」待遇停滯多年,讓第一線教師感慨不如歸去。
反觀先進國家,教師待遇與職責早已有所改善,導師職責有行政與輔導團隊協助分擔,例如德國、奧地利行政事務多由學校職員處理,導師能集中於班級教學,義大利、挪威則設有教學支援教師或配置助教人員,教師與助教分工協作。而在日本部分地區實施「團隊導師制」,以及韓國於中學推行「雙導師制」,在學生數較多的班級中增設第二位導師,可提升導師對學生的關注力,並加強校園暴力防制。職責分明的教育制度,亦能保障教師尊嚴。
據統計,臺灣老師每日工時高達10.2小時,若制度無法給予教師實質支持,終將導致人心渙散、士氣低落。導師費雖非教師薪資主體,卻象徵國家對教師付出的肯定與信任。若能順勢檢討調整,合理反映導師工時與壓力,實能拋磚引玉,穩住教育現場,厚植教學根基。
教育部宜儘速研擬中小學導師費調整政策,導師為學校穩定的中流砥柱,其待遇已被長年忽視,當前行政大逃亡、教師出走潮,青黃不接的教育人才斷層的危機,情勢恐將更趨惡化。調漲待遇的實質支持,取代口頭慰勞、相忍為校,方能力挽狂瀾,老師得以安身立命。
*作者楊智強為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、全教總國會聯絡人
同意,想當老師的人愈來愈少了,教育不好國家不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