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投書】誰還願意當老師?親師關係崩壞、社會汙名難洗,未來師資來源充滿隱憂

已更新:3月17日

2023年9月4日,韓國教師團體發起罷工行動,把當天稱為「公共教育停止日」。罷工源起是因教職人員不堪「怪獸家長」長期欺凌,一名24歲韓國教師甚至疑似因此輕生,多達20萬人前往國會附近集會、悼念。眾人的壓力讓韓國總統辦公室終於表明,尹錫悅已下令官員聆聽教師的要求,致力保護他們的權利,並提供教師完善的施教環境。

反觀台灣,由於立法院將審查《教師法》修正草案,2023年11月23日舉辦公聽會。其中家長團體提到,當孩子在校遇到教師體罰、霸凌等情況,常是投訴無門、師師相護、學校吃案。然而從教師的角度,各縣市、教育局處皆有陳情信箱、專線,學校有各處室電話,甚至有些家長還會直接訴諸民代,這些不是投訴的各種管道嗎?至於師師相護說法,更是對所有教職人員扣上大帽子。事實上,教育人員與教育部、家長立場一致,都希望能淘汰不適任的教師、維護學生權益。若一味以少數未被合宜處理的個案來激化雙方對立,不僅無助解決問題,更是對其他優秀盡責教師的反向霸凌。

今年8月,暑假已過半,各縣市卻還在嚴重教師荒中,連代理教師都難求。不僅偏鄉地區如此,連都會區也出現一招再招仍缺老師的困境,正式教甄報名人數和到考人數都銳減。種種跡象除了顯示過往教甄過低的錄取率,讓許多準老師早早轉換跑道,更值得我們一起憂心的是:對年輕人而言,教職是否還有吸引力?未來10年當各縣市面臨教師退休潮,是否可能發生師資斷炊的窘境?


錢少事多,教職有什麼吸引力?

國際教育組織(Education International,EI)2021年的報告中,老師的地位、薪資、工作條件都已產生極大問題。報告指出,儘管教學工作是需要大量專業知識以促進學生學習的複雜工作,然而相較其他職業,在相同資格或受一定訓練水準的條件下,教職並未帶來同樣的地位,包括薪水低、工作負荷加重、工作條件不佳等。

而媒體報導也讓我們看到,年輕人現在恐怕不再把教師看成一項好職業。如《職場熊報》就有調查指出「新鮮人找工作不只『向錢看齊』,身心健康、勞權也需兼顧」。物質條件優先考慮的是「薪資符合期待」(73%)、「工作距離近」(52%)、「員工福利是否完善」(41%);個人心理層面上,則是「工作氣氛是否良好」(26%)、「同事是否好相處」(20%)、「是否有正面學習成長機會」(16%)。如此看來,教職還具有吸引力嗎?優秀人才還願意成為教師嗎?


約莫10年前,師培生畢業完成實習後,即使沒能在第一年成為正式教師,也會留在這個職場繼續打拚5~10年,樂觀認為只要自己累積實力,就一定可以進入這個職場,從中可見教職的吸力。但目前師培生若未順利進入職場,3年左右就另覓工作,有些師培生甚至直接拒絕實習,「就是不當老師」。筆者認為,教職不再吸引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這些:


一、政府帶頭不尊重教師

台灣部分政治人物常在野時說一套,在朝時又做另一套。從《教師法》修訂過程中,我們看到對教師充滿懷疑、敵意的態度,政府身為教師的雇主,並未維護教師權益,反而全力配合偏見起舞。如此,家長又怎能尊重教師?很多家長視教師彷彿家臣、保母一般,Line要24小時待命,孩子身上有傷痕就是老師負責,甚至教孩子上課錄音、錄影,透過各種管道濫告教師,讓學校不時得啟動校事會議,淪為大案、小案都得辦的辦案中心。

學校是教育機關,不是法院!當校事會議一啟動,原本在教育過程中促進學生學習最重要的機制「親師溝通合作」、「師生和樂對話」大門立刻關上,不僅加劇學校行政負荷、傷害老師對教育環境的信任感,也嚴重干擾學生學習。

若老師教學時的每個動作、每句話,都必須時刻小心,讓教室成為諜對諜的場所,反過來學生又怎能將老師放在眼中?越來越嚴苛的《教師法》也限縮教師合理管教權,教師動輒得咎現象,又如何有效促進學生學習?這些可能都讓教師對這個職業灰心,也影響年輕人投入的意願。


二、社會形塑「涼缺」污名化

年金改革過程中,軍公教人員成了媒體、名嘴口中的米蟲。媒體常從教師每節課鐘點費、授課節數與其他行業做比較,忽略老師每堂課背後必須花更多時間備課、課後還有批改作業、補救教學、親師交流等所花費的時間。不僅被汙名為「涼缺」、「爽兵」,有時還被戲謔為「薪水小偷」,這些都嚴重打擊教師工作士氣。年輕人不願成為教師,也讓在職教師產生不如歸去的想法。


三、家長視教育為購買商品,互動缺乏尊重

家長認為教師工作是「教書」,知識被商品化,卻忘記了教育是人影響人的事業。在師生衝突事件中,老師受傷了,卻有家長連道歉都沒有,更遑論負起應負的監護責任。一些家長用「我的孩子未成年」為藉口要求老師全盤接受,絲毫沒有法律素養,傷害師生關係,也影響孩子後續學習。

除了上述三大原因外,此外教師的退休制度也藏著隱憂。7月1日初任公教人員的退撫儲金制度「確定提撥制」(Defined Contribution,DC)個人專戶正式上路,當中潛藏著通膨危機、長壽風險,恐怕會讓更多人對這個行業卻步。如何找回優秀人才留任教職,將是未來教育界可預見的難題之一。


(作者為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專業發展中心執行長。)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自由開講》課堂樣貌因地因時而異,教師專業怎可全由校外人士評價? 陳佩瑩(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秘書長、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政策研究員)

教育部近期修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、不續聘、停聘或資遣辦法,聲稱只有不適任教師處理制度專業公正,專業倫理才能發展。但悖離教學現場的修法走向,只是戴著公正的高帽,外行看內行。校事會議是針對校園事件的調查與處理,調查員真正的專業應建立在對教學現場的熟悉與同理上。...

 
 
 
自由開講》行政減量不減反增,校園防災演練宛如極限逃生

放學前發生規模6.0地震,校舍倒塌,三名學生在不同地點被砸傷,其中一名無意識,教師受困教室,全校近千名師生擠在操場等待救援,當日校長及學務主任不在校,就在這時,天空下著每小時30毫米雨量,該怎麼辦?這不是電影情節,這是今年校園無預警防災演練的腳本,各種戲劇梗塞進腳本內,各校...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